我記得小時候表弟到我們家玩,一群孩子很開心的吃肯德基,吃飽撐著的時候,表弟卻問說,「那什麼時候要吃晚餐?」 對他來說,沒吃到米飯,就不算吃到正餐。我想,身為民以食為天的華人,米是每餐不可少的東西。

當年要出國唸書時,我上BBS研究出國應該準備什麼。很多人都說大同電鍋是必備,因為可煮飯可燉粥可煲湯,是留學生的好朋友,所以很多人都是手提著大同電鍋,飄洋過海一路寶貝的帶出國去。光是衣服鞋子就塞滿兩大皮箱的我,決定放棄帶電鍋。未來的室友有電鍋,所以我省去打理這件事的麻煩。

2005年七月我搬到紐約。我住在SOHO區一個不到五百平方英呎(約14坪)的公寓,裡面有兩個小臥室、客廳、廚房跟浴室。我是跟人分租房間的,室友是一個年約五十歲的室內設計師。她在這間公寓住了十五年,把這打理的很可愛也很有特色。我好像住在樣品屋一樣。公寓小,儲物空間也不多,所以我開始學習如何簡約生活。每次購買任何東西前,我總是要思考三分,並反覆測量家裡的空間是否可容納這個新物品才能下手。當時我買了一個象印的小電鍋來煮飯。只能煮三杯米的電鍋功能很單純,就是煮飯而已。不過怎麼樣都比用鍋子爐火煮飯容易多。這個鍋子的大小剛好可以放入廚房的櫃子中,不佔空間。Perfect!

413JCBBQCFL._SS500_.jpg

買了電鍋的第一天晚上,我放米進去煮後就去看電視了。一會兒,電鍋開始發出沸騰的聲音。我的美國室友神經質的問我,「那是電鍋發出來的聲音嗎?」我們最近正遭到鼠患,她很害怕那嘶嘶聲是老鼠的叫聲。請冷靜謝謝。

這電鍋陪了我四年,我帶它回到亞洲。不管搬到哪裡都需要煮飯,所以我需要它。但我沒預想到最後我搬到中國,電壓跟美國、台灣不一樣,所以我根本無法帶它過去用。我只得在上海買了一個中國制的電鍋。喔,在中國不叫電鍋,叫「電 . 飯 . 煲」。

在紐約時,我最常買的米是「錦」字標誌的日本米。據朋友們的說法是,日本米口感較Q,比「國寶米」好吃很多。嗯,有可能。每次去吃日本料理總覺得他們的飯好好吃。因此我去日本超市買小小一包就要十幾塊美金的錦米。反正米太大包家裡也放不下。

搬到香港,安定後,開始進入在家自己煮飯吃的家居生活。我出門買米去。這裡的便利商店竟然有賣米?我看到門口堆的一袋一袋米覺得很有趣。

RICE_STORE.jpg 

我發現,這裡不知為啥賣的大部分是泰國米。我問了香港同事,「為什麼這裡沒有中國大米?中國就在旁邊而已欸!」他回答不出來。泰國米乾乾鬆鬆的粒粒分明,倒是適合炒飯及香港煲仔飯,可是那是泰國米啊,吃中國菜配泰國米一點都不搭!泰國米應該是特別場合,吃泰國菜,吃煲仔飯才要吃到的米。同事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從小吃泰國米長大,對他們來說泰國米才是正常的米。我們愛吃的Q軟又有粘性的台灣米、日本米對他們來說才是特別的米,不是日常生活吃的米。香港同事最後下了一個結論,「日本米跟中國菜不配。」

我想到,小時候我以為全台灣的肉圓都是像屏東肉圓一樣用蒸的,只有彰化肉圓才是炸的。硬繃繃的彰化肉圓好難吃。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用蒸的肉圓才是少數,且很多人反而比較喜歡彰化肉圓。我也想到粽子這件事。台灣南部的粽子是以生糯米加上拌料,以粽葉包裹後直接蒸熟,所以整個粽子吃起來充滿粽葉的香味。而中部北部的粽子則是把熟飯跟拌料炒過後,外包粽葉再蒸。大學時,來自中部的室友帶了他媽媽包的粽子來給大家吃,當時我打開粽子,發現裡面不像南部粽的糯米緊緊相連,而是像散開的油飯,不禁批評起來。因為對我來說這只是把油飯或是炒飯用粽葉當容器裝起來而已,這不是粽子。只不過年幼無知的我還沒學會如何拐彎末角的講話,直接批評人家媽媽包的粽子,因此引起室友的不滿。「這種才是真正的粽子!」他辯駁著。我想,是這種從小到大的媽媽的味道,一個家鄉的意識,或是只是一個習慣,定義了所謂的正統的口味。

RICE_c.jpgTW RICE_c.jpg 

我在住家附近的超市找到台灣米。小小一包要價將近五十港幣。同樣大小的泰國米只要二十幾元,而需要壯丁才扛的動的大包泰國米則是七八十幾元港幣。果然我們台灣米比較高尚。下次來煮一頓台灣菜請同事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