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不愛吃青菜,非常挑食,而水餃是我少數接受並喜愛的食物之一。水餃真是一項很方便的食物。準備一袋冷凍水餃冰在冰箱中,半夜肚子餓了,隨手煮幾顆吃,既有飽足感又比泡麵有營養。真好。

到了丹佛後,我變成很少吃水餃了。原因很簡單,就是,那裡的冷凍水餃實在很難吃。

搬到紐約後,我與其他台灣友人發現了這間位在格林威治村的西四街的餃子店。這家餃子店是中國人開的,手工的餃子皮厚度適中,內餡不含味精,味道也很好,是吃起來很清爽,不會膩的水餃。這家餃子店成為我們這群人的最愛,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包西四街水餃店的水餃,是我們懶得下廚時的好良伴。

2007年,我家附近的肯德基炸雞店出事了。夜晚無人的炸雞店內有好多老鼠大搖大擺的四處走動攀爬,這景象被路人拍下來,放到Youtube上(影片請按此),引發爭論,記者們也爭相報導,因此紐約衛生局開始強力檢查各個餐廳的衛生標準,好幾家著名餐廳因此被勒令停業,直到店內衛生品質達到標準才能重新開張。這時候,西四街餃子店突然關門了。店門口貼的字條寫著「裝修中」,及重新開幕的日期,但我們在那裡探頭探腦望著店內,卻沒看到任何工人及裝修中的跡象。

「我覺得餃子店在避風頭。」我下了這樣的結論。中國餐廳嘛,衛生不符合標準也是可以預知的。

餃子店預定在一個月後重新開張,我們這群人都默默的把重新開張日期記在腦海裡,並不約而同的在開幕當天來到餃子店,準備買個一百顆水餃回家。結果餃子店沒開。我與在店門口不期而遇的朋友們,非常失望的回家,並繼續期待他開張的日子。好不容易,幾星期後,餃子店終於開了,只是好日子不長久,餃子店在不久後就關門,再也沒開過。

我們在曼哈頓再也找不到同樣好吃的餃子店,每次聽說哪裡有好吃的餃子,興奮的跑去吃,卻只是換得失望。

好一陣子,我們都不再吃餃子,也慢慢淡忘這件事。

 

2008年九月,身為美國前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破產。當時的我,傻傻的覺得這一切事不關己,還是很開心的享受夏日時光,到處遊山玩水血拼購物。2008年秋天,美國經濟開始不景氣,各大企業相繼裁員,紐約的秋天提早結束,進入嚴冬。當時,報紙新聞每天報導那個公司裁員幾千名員工,而幾乎每一兩星期,我也會聽到身邊的哪個朋友失業了,到最後,大家已經冷感,對於未知的未來失去希望,只是等待輪到自己陷入黑暗的那一天。

2008年末,我也失業了。

失業的日子有苦有樂。從大學畢業以後,這麼多年來,我從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是不用工作的。我更新自己的作品集、履歷表,也開始檢視我的人生、工作歷程,並意外的開始享受另一種生活情趣。

每天睡醒後,我會先依照慣例,瀏覽各大網站,寄信詢問有沒有工作,之後,就是我的空閒時間。我開始進入宅女生活,也有更多時間待在廚房,與Angel一起下廚。Angel是自由藝術家,有公司雇用她時才需要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時候跟我一樣,是賦閒在家的。

Afternoon Kitchen.jpg 

那時候去除我與Angel外,Elsa及小穎也常來我家一起學做菜。Elsa跟Angel一樣是自由藝術家,並不是每天有工作,比較多空閒時間。小穎住在我們家附近,是我們的朋友彼得的老婆。小穎辭掉台灣的工作,過來陪彼得,順便上語言學校,所以空檔時期也常過來我們家閒晃,玩髮卷、做造型,也會幫忙並學習做料理。

DS_13.jpg <宅女料理教室>

我們這群女生,常在前一天晚上討論想要煮的菜,隔天一起散步到中國城買食材回來。我們住在格林威治村,走到中國城大約三十分鐘,不是很短的距離。那時候,紐約地鐵票也漲價,有種天要亡我們的感覺,所以我們盡量用走的,以節省這些小開支。不過,我們可以穿過SOHO區再到中國城,這段路走起來很舒服,很適合我們一邊散步一邊閒聊。

當時我們做了很多麵食料理,從常見的水餃,到較有難度的鹹湯圓,甚至高階的小籠湯包都有。

我們可不是買現成的餃子皮跟絞肉做的喔,是從零開始,全部自己來。我們買了肉絲,以每秒十萬上下的速度剁肉,做餡料,並自己做糯米團子成為鹹湯圓。

DS_01.jpg DS_03.jpg DS_04.jpg DS_05.jpg

我們買麵粉和水,自己揉麵團、桿餃子皮; 沒有桿麵棍,我們就克難用玻璃杯代替。

DS_07.jpg DS_16.jpg DS_09.jpg DS_11.jpg

我們自己煮豬骨高湯,冰凍起來,之後包進去小籠包裡面,幻想這樣就成為小籠湯包了 。只不過我們忘記在高湯中加入豬皮,增加膠質,所以高湯冰塊很快就融化,我們的成果變成小籠乾包。

DS_14.jpg DS_15.jpg DS_18.jpg DS_22.jpg 

其實,我們應該籌資開一家餃子店或是簡餐店,成為一個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私人廚房餐廳,說不定會開創人生的另一片天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