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蘇州河,大家可能會想到那個送國旗的故事,以及河畔的四行倉庫。蘇州河畔不僅有帶著革命情感的四行倉庫,沿岸還有不少有著文化歷史意義的老倉庫,今天就讓我們去逛逛吧。
上海的新天地利用石庫門的舊建築作了一個時尚的商圈,而田子坊則保有原始的巷弄以及居住型態,成為一個迷人的藝文區。蘇州河畔的這些老倉庫,殘破的磚砌建築、特別的開窗方式、斑駁的油漆及招牌,搭配岸邊的柳樹,挺有情調的,也吸引了不少年輕弟弟妹妹到此拍照。
多年前,上海政府曾想要把這些老倉庫都拆掉,蓋新建築,結果台灣建築師登琨艷到了此地,看中蘇州河畔的老糧倉,把它改裝為個人設計工作室,由於獨具特色,吸引各界注意,也成功的讓上海政府停下拆除老倉庫的計劃。
登琨豔指出,當初他會推動蘇州河邊老倉庫保護計畫,主要是發現蘇州河接近上海閘北、楊浦等老城區,河畔的這些老建築展現一種和老城區共生的獨特人文情趣,因此他說服上海市當局,蘇州河兩岸的景觀改造應融入文化環保的概念,不光要保留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倉庫,還要賦予古蹟新生命,為這裡導入蘇州河文化休閒區的概念,而這想法終於讓上海市當局接受,停止了老倉庫的拆除計畫。
現在的這些老倉庫,裡面有許多設計工作室、藝廊也不少。工作室利用老倉庫的挑高室內空間,保留並加以改造一些結構,新舊融合,老倉庫成為與眾不同的空間。
我們走進其中一個倉庫瞧瞧,在這裡可以看到以前的舊樓梯的痕跡,我開玩笑的說這好像是給貓咪走的一樣,好淺喔。
搞不清楚哪些是新的建材哪些是舊的結構,斑駁的牆面以及老舊的窗戶渾然天成的出現在這裡,一切都帶著歷史的痕跡,故事性也增加不少。
隔壁一棟倉庫有著狹長的樓梯入口,我們拾階而上,突然天光灑下,開闊的室內空間出現,好像可以在此野餐般的大長桌出現在此,不禁讓人幻想起在這裡開午餐派對的樣子。
「在這裡工作好酷喔,阿肯,你怎麼沒考慮把公司開在這裡?」我轉頭問同行的阿肯。我與阿肯以前在上海辦公室一起工作,去年他離職,自己開了一個建築師事務所,事業正在起步中。
「這裡其實不便宜,租金跟南京西路的辦公樓差不多喔。」阿肯說。「還有,這裡的空調費用應該很貴,且冬天永遠都會很冷。」
也是啦,這麼大的空間,老房子的牆壁有很多洞,窗戶也都無法密閉,要把房間吹冷或是吹暖都很難。可能員工都需要在自己的腳下放電風扇或電暖爐才行吧。
離開南岸的老倉庫,我們走上橋,往北岸走去。
這裡也有一間老倉庫,好像被改成家具店了。
從這裡可以清楚看到老倉庫的磚牆,其玻璃窗的開窗方式也很有趣。
老建築的每個角落都很吸引人,不管是很有工業風的壁燈,或是有著迷樣色彩的灰藍色大門,亦或是懸出空中好像很重會掉下來的陽台,或只是單純的牆面的褪色,都非常有趣。
老倉庫開了幾個孔,利用空橋與背面的建築相接。現代感的玻璃空橋與老倉庫的紅磚建築產生衝突感,也挺有趣的。
這間老倉庫本是麵粉工廠,在正門依然可以看到麵粉工廠的名字。
我們走進麵粉工廠,進入家具公司的賣場,假裝要買沙發,借機參觀內部裝潢。挑高的倉庫空間依然很有趣,不過這裡賣的沙發質感跟造型不是很好就是了。
蘇州河還有不少老倉庫區,比如離這裡不遠處的莫干山50號藝術倉庫,也是利用老倉庫而改建的藝術區。今天沒時間去逛了,下次有機會再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