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後,我跟友人們坐上地鐵,來到東涌。不過今天到這裡不是要坐水晶纜車,也不是要去逛東薈城OUTLET,我們只是到這轉車,準備到大澳去。大澳位在大嶼山的西部,沒有地鐵到達,大眾交通工具只有公車,不然就只能搭私家車或是計程車或是開船才可以到。前往大澳的班車大約二十分鐘一班,車子不是雙層大巴,不過每次似乎都來至少兩輛車,才得以容納這麼多人上車。
東涌位在大嶼山的北部,而要前往大澳,公車會翻山越嶺,到了大嶼山的南邊,再往西行。山路不寬,只能容許兩輛大型車交錯而過,所以巴士開的非常緩慢,好像花了好久的時間才來到山的另一面。不過途中可以看到南大嶼山郊野公園、石壁水塘、甚至還可以看到大佛的背面,風景算是優美的。跨過了山頭後,來到南面,我們也開始看到海灣以及鄰近的小島,蠻漂亮的。
車子開到一半突然停下來。不知打哪來的小牛們走在路上,讓各個方向的交通都緩了下來,大家只得耐心的等他們走到馬路邊邊再前進。
從出發到抵達,大約花了四十幾分鐘,我們終於到達大澳了。大澳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村落部分位處大澳島上,而漁村水道上的棚屋讓這裡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依然滲透濃厚的漁村氣息的小村落也成為港人或是觀光客的熱門景點。
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
一下公車,即可看到海灣以及漁船,不過今天天氣不太好,陰鬱的天空讓這裡呈現某種淒涼的感覺。
不過堤岸邊的塗鴉讓陰霾的天氣染上一些歡樂的氣息,
大澳有不少船運公司,可以搭船出海看海豚。聽朋友說,他真的曾經在此看到中華粉紅海豚喔。
沿著堤岸走了一下下,即可進入大澳街市。街市賣的多為魚類相關乾貨,比如魚鰾、魚乾.....等,不少都是看了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知道是什麼東西後也不知道要怎麼吃怎麼煮的食材。
還有風乾河豚呢。到底要怎麼吃這東西啊?
在街市的一角看到大澳的歷史文化堂,裡頭展示了一些當地文物。大澳的歷史非常悠久,這附近甚至有考古遺址,可以追溯至時器時代。
穿過街市後,我們來到一個河口,也在此看到棚屋。棚屋又稱水上棚屋、水棚、葵棚,是大澳的一種特色建築。棚屋起源於18世紀至19世紀,已有一百多至二百多年歷史,由當地的蜑家漁民所發明。由於漁船可供居住空間不多,而蜑民不習慣在陸地上居住,因此便在岸邊的海床上搭建棚屋。大澳一涌和二涌的棚屋有百多年的歷史,而新基棚屋區則從192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直到1980年代初,棚屋的數量在政府的管制下才固定下來。
過了橋,我們又到了另一個街市。這個街市去除乾貨外,也有不少餐廳、熟食等,紀念品也不少。
我們在村落中走著,看看棚屋,吃吃小吃,順便觀察居民的生活。我們在路邊看到這個東西。黃澄澄的蛋黃放在簍子上,上頭灑了不少粗鹽,應該是正在做鹹蛋黃吧。我們這些城市小孩從沒看過這東西,馬上興奮的拍起照來。
走了幾步路,又看到棚屋出現了。早期的棚屋主要是以木材作為支架,屋頂及牆壁則舖上葵葉和松皮,屋旁可以停泊漁船。不過2000年7月大澳發生一場大火,將近五分之一的棚屋燒毀,而重建的棚屋改以鐵皮及水泥柱興建,有種貨櫃屋的感覺。
我們決定坐下來吃碗豆花,休息一下。
熱豆花用個小碗裝著,沒有任何的調味,可以隨喜好淋上薑汁糖漿或是灑糖粉。簡簡單單的豆花卻香滑可口,很好吃呢。
往街市的另一個方向走去,我們來到了關帝古廟。關帝古廟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歷史非常悠久,且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關帝古廟的裝飾蠻多的,走進裡頭也可以感受到歷史的痕跡。
參觀完古廟,我們沿著吉慶後街走著,看著街市生活。吉慶後街的街頭有不少小吃,還有西式咖啡店等,可以坐在河畔賞景休息,雖然河景不太一樣,不過硬要說是東方威尼斯也可以啦。
走著走著,我發現了一間雜貨店,以及旁邊的一些有趣裝飾,比如好像鸞生兄妹般的舞女裝飾,木製看板很有異國風情。
一旁還有七個小矮人跟白雪公主,上頭寫了白雪公主的徵婚告示,以及白雪公主雕像的來歷。告示說明有種.....為自己辯解還是什麼強迫症的感覺,不清楚到底背景故事是怎麼回事,不過也為這個地方帶來奇異色彩就是了。
我們在一旁看到一個賣香妃卷的攤子。香妃卷是當地著名小吃,號稱是中式PIZZA,用料是麵粉漿、雞蛋、蔥、芫茜、芝麻、菜脯,類似我們吃的蔥油餅或是蛋餅之類的東西。
我們買了一份,大夥分著吃。熱騰騰的餅很香,也還蠻好吃的呢。
沿著吉慶後街一直走,我們又遇到了河口,看到了更多的棚屋。雖然這些棚屋不像威尼斯的住宅一樣有著優美的雕花裝飾,但是也是一種很特別的水上人家,如果坐著小船在河道中遊覽,應該也別有風情的吧。
不過我覺得某些新建的棚屋,鐵皮造型以及好像複製貼上的模樣,讓這些住宅好像公屋一樣,有種淒涼的感覺。
我們在這裡待到將近黃昏,街市都點起燈了。
回程的時候,我們決定坐車到梅窩,這樣就不用翻山越嶺,車程較舒服,到梅窩後直接從碼頭搭船回中環,利用不同的交通路線、交通工具看看不同的風景,倒也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