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到美國念書,開始體驗西方的各式各樣的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萬聖節。以前在台灣看了很多美國影集跟電影,很羨慕外國小孩可以在萬聖節時打扮得很可愛出門要糖吃。到美國後,才知道,原來大人也可以玩萬聖節!而且,萬聖節的服飾,不是以恐怖邪惡為主,可以很可愛,也可以很性感。
在丹佛,萬聖節常是第一場雪的來臨,所以那時已經很冷了。可是美國人似乎很不怕冷,依然穿著布料又薄又少的萬聖節服裝在大雪紛飛的街上亂走。好強壯。才初到美國的我,還很害羞放不開,在丹佛的兩次萬聖節的裝扮都非常簡單,第一年用羽毛圍巾打混過去,第二年進步了一點,買了巫婆帽外加一身黑,整體造型差強人意。
在紐約,萬聖節變成每年的重點節日。
2005年我買了整套的紅魔鬼裝,外加長夜叉。全身火紅的造型外加很久沒染的深黑頭髮,我的亞洲妹紅魔鬼造型出乎意料的大受好評。
2006年,我跟朋友決定自己做戲服。我們用複印的百元美金鈔票,各自做了一套衣服,花名「 百萬寶貝 Million Dollar Babes」。萬聖節前一兩星期,我每天在辦公室偷印鈔票,非常忙碌。萬聖節當天,我們邀請一位身材高挑的男性友人出馬,穿上西裝叼著我們幫他卷的紙鈔雪茄,左摟右抱的帶著我們出場,一起去走紐約著名的萬聖節大遊行。
2007年,我們直接用生日派對的閃亮運動趴服裝,畫上一些流血的妝,一樣五彩繽紛。
2008年,越來越懶惰的我們,拿了某次參加朋友house warming party的動物趴造型,改造一下,照樣出去玩得很開心。
2010年的香港萬聖節,我又開始期待起來。聽說這裡大家也會盛裝打扮參加派對,太好了!!!我想要仿照當年的百萬寶貝模式,以港幣做一套新的服裝。身在物質主義至上的香港,拜金女郎的造型應該很適合。而這一陣子看很多project runway,設計師的內心很熱血, Let's make it work!! 我印了一堆鈔票回家,試著做了一下,最後卻因為身體不適而停工,我的小小runway project因此無疾而終。
不過,戲服還是要找。那天我請了病假在家休息,躺到下午,就跑去中環的石板街找服裝。石板街其實原名是砵甸乍街 (Pottinger Street),南北向連接荷里活道至皇后大道。因為坡度很陡,所以以石板做成階梯便人行走,因此大家都稱它做石板街。很有趣的是,石板街分成三段,而每一段的石板階梯處理手法卻都不同。石板街古色古香很有味道,尤其靠近荷里活道那一段,更是遊客或是婚紗攝影很愛取景的一角。好像也有很多港片取景於這裡,我不太記得就是了。而石板街兩側有很多商家,綠皮鐵皮屋的小舖很有老香港的感覺。中間一段的石板街,則賣很多小飾品及派對服飾。萬聖節時之前,這裡就成為大家買萬聖節戲服最佳場所了。
<荷里活道至威靈頓街的石板街很漂亮> <可愛的綠色鐵皮小賣店>
<威靈頓街至士丹頓街充斥五顏六色的派對服飾> <靠近皇后大道路段,石板階梯很工整>
在擁擠的人潮中迅速買完服飾,我趕緊回家,避免在街上遇到同事。我這時候應該是要臥病在床的。
我今年是HomeDepot Girl。Homedepot是美國的著名大型連鎖五金行。會選擇這個服裝,當然要有搭配的台詞咯,「這位帥哥,我剛搬到香港來,可以來幫我釘架子嗎?」 哈!
在香港,萬聖節有三個場所可以去玩,一是海洋公園,二是迪士尼,三是蘭桂坊。聽說海洋公園跟迪士尼都會因應這黑色節日主題舉辦特別活動,不過這兩個地方皆需要千里迢迢的跑去,還要花門票錢,所以懶惰又想省錢的我,當然選擇就近在蘭桂坊玩咯!蘭桂坊及鄰近區域會被封街來舉行Street Party,群魔亂舞應該會很有趣。之前聽朋友說,這附近在萬聖節時都會被擠得水洩不通,中環地鐵出口人潮壅塞,再加上蘭桂坊及附近街道都被管制,警方圍起柵欄控制人流動線,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要花一兩小時才可以到達派對進行區。還好我就住在這邊,走路下山就到了,不用跟上山人潮擠在一起。且SOHO區的餐廳在幾週前就開始進入萬聖節的裝潢,進不了蘭桂坊的話,那裏也是一個慶祝萬聖節的好場所。
我跟朋友們擠在雲咸街的酒吧外,一邊喝酒一邊看著街上的人群。說真的,這裡的萬聖節還是沒有紐約的好玩。萬聖節的紐約,好像整個城市都在開party一樣,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會穿著costume到街上玩,不管是看遊行或是被人看,都是非常有趣的。且可常看到很有創意的造型服飾,也有直逼好萊塢電影水準的化妝技術。在香港的萬聖節,似乎比較變成是在clubbing喝酒,而不是在看服裝。在這裡,有創意的自製服飾也是較少見到。
<恐怖怪物群@SOHO> <金剛芭比@雲咸街>
<Renee的南瓜女孩團體> <今晚看到最恐怖的妝>
但我應該滿足才對,香港已是全亞洲最有萬聖節氣氛的場所了。還是繼續啜著啤酒,看看街上的鬼怪吧!
<過了十二點,人潮比較散去的蘭桂坊>
<手工wii搖桿>
<納涼看人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