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友人到屏東市區的原住民咖啡店「卡佛魯岸咖啡店」(請按此) 吃早午餐、喝大武山來的咖啡,體會原住民風味,沒想到,隔天早上,我便跑到山上,看原住民部落了。我所來到的,是位於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

「禮納里部落」唸起來有點繞口。如果有人問我,你到哪去啦? 我回答說「我到禮納里那裡去喝咖啡了。」大家應該會聽得一頭霧水吧。哈哈。

LNL_01.jpg

禮納里部落並不是原始的原住民部落,而是由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原住民所組成的新社區。

98年莫拉克風災,其中不少受創最嚴重地區的災民,是與山林共處好幾個世紀的原住民。經過多次的溝通協調後,政府將瑪家鄉瑪家村、霧台鄉好茶村及三地門鄉大社村,這三個災區的村民遷至瑪家農場安置,並由世界展望會來援建瑪家農場永久屋興建,經部落與各界討論,命名為「禮納里Rinari部落」,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同時,張榮發基金會透過行政院重建會、教育部及屏東縣政府媒合,開設了「長榮百合國小」,讓社區學童的受教權獲得保障,部落文化發展奠立根基。

離開原鄉土地,生計也面臨極大考驗,部落幹部亟思如何在這個家園重新站起來。經過4年的蘊釀,甚至到台糖長榮酒店(台南)密集訓練,全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旅遊產業發展策略聯盟」誕生了。最後,這個好像什麼藝術園區般的「禮納里部落」,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LNL_04.jpg

LNL_02.jpg

LNL_03.jpg  

來到禮納里部落,可以看到不少藝術雕塑或是漂亮的彩繪塗鴉,充斥整個園區。這些藝術品都跟原住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下面看到的這個拿著撐傘雕塑,其實是山上的孩子遇到大雨時拿著姑婆芋擋雨,那樣的景象。

LNL_06.jpg

LNL_07.jpg

服務中心也身兼餐廳、咖啡店、禮品店,可以在這裡喝太武山咖啡,吃吃窯烤烤肉,然後一邊欣賞牆面上的細緻壁畫,看看帶著風霜帶著歷史氣息的原住民老爺爺說故事的畫面。

LNL_05.jpg

LNL_08.jpg 

LNL_09.jpg 

LNL_12.jpg

LNL_10.jpg

LNL_11.jpg

禮納里永久屋主要由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霧台鄉好茶村居民組成,其族群分成排灣族與魯凱族兩族。進入部落民居社區,可以看到一棟棟斜屋頂木造房,仿造山林小屋的模樣。有些房子被加入部落建築元素,比如石板牆、木雕圖騰等,挺漂亮的。

LNL_13.jpg 

LNL_15.jpg

 

LNL_14.jpg

LNL_22.jpg 

LNL_23.jpg 

LNL_21.jpg

這些房子,去除是村民的住家外,還有不少發展成禮品店、小吃店,甚至還有「部落接待家庭」民宿。

在禮納里部落,可以吃吃原住民特色風味餐,吃到以前在部落豐年祭、婚禮、節慶及宴客等重要場合才吃得到的食物,也可參加旅遊行程,比如「部落深度體驗一日遊」,由原住民導遊帶著遊客們體驗部落家屋生活、做手工藝、享受風味料理等活動。

LNL_16.jpg

LNL_27.jpg

假日的時候,這裏還有市集呢。

在某些特定的時候,禮納里部落會有市集,裡頭的商品都是部落的工藝、美食、編織、農特產品,還會有部落的老人演唱傳統古謠,以及青年來表演傳統勇士舞,讓納里永久屋基地的居民,或是來此遊玩的遊客,一起體驗文化,體驗美食,以及交流情感。

LNL_20.jpg

好像很有意思,可以體驗文化體驗藝術的區域。

「當初要叫他們遷村時,有好多人都不遷。現在都在這裡住得好好的啊。且你看,這些房子這麼漂亮。」媽媽在我耳邊說,然後轉過頭,對著正在家門前納涼的居民們打招呼,告訴他們,他們都把自己家裝飾得好漂亮,好有藝術感。

我看著寬廣工整的道路、每間都長得差不多,似曾相識的模板房子,他們襯著藍天白雲,漾著某種清新亮麗氣息,卻覺得,少了什麼東西。這個模樣的街景,讓我想起了美國的郊區社區。漂亮的房子,修剪整齊的大草坪,一間一間Copy Paste出來的房子,那個人工氣息濃厚,大家卻都帶著微笑,沒有意識到已經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個性的生活環境。禮納里部落裡頭的居民們,搬離了住了好幾輩子的山林,住進這個新家,作著工藝品,參與所謂的藝文活動,真的是開心的嗎?

原住民老人對我們打招呼,笑著回應媽媽的問候,簡單的說還好啦還好啦,然後坐回躺椅,看著遠方。

LNL_18.jpg

LNL_19.jpg  

LNL_17.jpg

失去了山林,失去了那個與天與地結為一體的生活方式,我實在不確定這些被遷村的原住民們,是否真的喜歡現在的這種生活方式。或許,他們就像這隻貓咪一樣,無奈,不滿意我們這些遊客把他們的家當作觀光景點,卻也只能默默的接受。無能為力。

LNL_24.jpg

離開禮納里部落,我們繼續往山裡走了一會兒,從山上俯瞰三地門的「山川琉璃吊橋」。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會在三地門的吊橋走來走去呢。舊吊橋不知在何時已經廢棄了,然後這個山川琉璃吊橋出現,成為觀光吊橋,吸引了不少人潮,還發生了「上吊橋的人數需要限制,然後有遊客罔顧安全規定硬闖,甚至發生口角爭執」等新聞事件。除此之外,附近的原住民們也對於山川琉璃吊橋有許多不滿之處,比如交通隊為了防範交通阻塞問題,要求原住民需要有通行證才可通過,或是在許多部落區劃設紅線,這些都是屬於罔顧原居民的生活型態,一昧的設置「以觀光為取向」的設施,而造成的事件。

LNL_25.jpg

我看著遠方的山林,想起了小時候快樂的在溪流裡撿石頭的模樣。其實,那樣的單純娛樂,就很好了。不是嗎?

LNL_26.jpg   

------------------------------------------------------------------------------

禮納里部落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